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科技创新点亮生活头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科技创新点亮生活头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共青团诞生地?
上海是中国青年团的诞生地。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受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管辖;同时,受中国共产党的委托领导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工作,指导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开展工作。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为党培养、输送了大批新生力量和工作骨干。共青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所开展的全部工作;带领青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贯彻党管青年原则,充分发挥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决维护和发展全国各族青年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二战德国的V-2弹道导弹性能如何?
V–2导弹Vergeltungswaffe–2
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黑科技”产物之一。
是由被誉
为“现代火箭之父”韦思赫(韦纳).冯.布劳恩博士带领下研发的一型中远程弹道导弹。
1937年开始研制、1944年服役。
Ⅴ–2液态燃料中远程导弹、是现代运载火箭/弹道导弹的开山鼻祖。
更是人类探索太空的运载工具的先驱者。
V–2导弹全长14米、直径1.7米、最大飞行速度4.8马赫、最大射程350公里。
投入实战后给英国造成人员伤亡、建筑物的损毁,同时、给英国人带来巨大心理压力和恐惧。
(V–2导弹
发射前准备)
V–2投产后(据战后统计)共生产了6000多枚,实际发射3745枚给英国以沉重打击造成英国2000多人死亡、数千人负伤、建筑物损毁严重。
由于V-2
导弹属于初期弹道导弹发展阶段、飞行距离、制导、以及打击精度受当时的科技能力的限制,所以打击精度不足。
即便如此,V–2仍然给英国造成了巨大压力和威慑。
二战结束后、部分V–2导弹以及半成品被美国人获得,冯.布劳恩也被美国人收编、为美国的航天技术迅速发展以及人类的运载火箭技术做出了贡献。
从血缘关系上看,V-2是中国、美国、俄罗斯,甚至全世界其他国家弹道导弹的亲祖爷爷,中美俄的第一代弹道导弹都是以V-2为基础研制的。你知道,最先进入太空的航天器是哪个吗?并不是美苏之间的任何一个国,而是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最早进入太空的航天器是德意志第三帝国的V-2火箭,是人类最早投入使用的弹道导弹。
V-2导弹或者说V系列火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5年的德国奥比尔公司的火箭推进器研制,虽然最早该火箭推进器是用于竞赛用的汽车上的,但是这种极具科技感和新颖魅力的火箭推进装置却引起了德国军方有关部门的兴趣和关注,到了1929年,以赫尔曼•奥博特为首的一批德国科学家创建了一个名为“德国宇宙航行协会”的民间组织并吸引了大量对火箭技术感兴趣的年轻大学生,德国国内的火箭推进器研制已经初具规模。眼见时机成熟,于是在1932年由德国军方高层由瓦尔特上尉统筹,开始系统性地研制火箭推进技术,并招募了“德国宇宙航行协会”中的很多成员,其中冯•布劳恩便是其中的一员,那时候的冯•布劳恩刚过20,年少有为,学习了很多火箭先驱奥博特的知识,但无奈经济状况不好,在得知德国军方开出高价聘请火箭技术研究人员后,便欣然地接受邀请,投身军方牵头的液态火箭推进器的研制项目中。
由于布劳恩表现出色,1933年布劳恩已经是一个研究团队的领头人了,但是首代研制的V系列导弹雏形:A-1导弹由于涉及缺陷,推力严重不足,所以根本无法完成正常发射任务,随机失败。
吸取教训之后,冯•布劳恩的新式A-2火箭于1934年初步定型,这种安装有陀螺仪的新款导弹使用的是高浓度乙醇燃料,配以液态氧辅助燃烧,射程已经有3公里左右,现在看上去虽然没什么,但在那时候已经是一个长足的飞跃。经过之后的A-3和A-4计划后,布劳恩的导弹射程已经增长到了170公里,具有初步的作战能力,最后的型号FI-103被纳粹德国军方定名为V-1,取意Vergeltungswaffe(复仇)的首字母V,欲以向盟国复仇。
之后布劳恩并没有停下,在A-4之后的A-5已经性能优良,可以规模化量产制造,在1942年随即定型命名V-2,在1942年9月8日,V-2火箭通过预设的飞行轨道成功轰炸伦敦,自此闻名于世。
1941年的冯•布劳恩和纳粹军官合影(图中的黑色西装者即是布劳恩)
作为一个忠实的军迷,我对V2导弹一直有着很大的兴趣,因为这款导弹可以说是现代所有弹道导弹的老祖宗。作为纳粹德国众多黑科技之一,V2一出场就惊艳了世人,再回首看二战军史,仍觉得不可思议,这种武器简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聊V2之前,不得不提一下它的同胞兄弟V1,V1是现代所有巡航导弹的鼻祖。V1于1944年2月15日进行了第一次试射,鉴于德军战况每况愈下,急需一种能够扭转战局的武器,在同年3月V1就开始了大规模量产。由于时间匆忙,V1的性能并不稳定,德军于欧洲大陆发射的V1导弹,大部分都没能飞越英吉利海峡,即使能够到达英国本土,大多也是偏离目标,打击效果并不理想。同时由于V1的飞行速度较慢,盟军高炮部队和战斗机能够相对容易的进行拦截,使V1的威慑力进一步下降,为此德军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了同时期研发的另一种导弹——V2。
德国工人正在组装V2
V2导弹与V1飞弹几乎于同一时期研制,当时的V2导弹属于绝密工程,导弹各部分分开生产,参与生产的工人并不知道自己生产的是什么东西,待各部分零件完成后进行统一组装。V2导弹高14米,以乙醇和氧气燃烧提供动力,满载燃料时重约13吨,能够以4.5马赫的速度攻击320公里外的目标,4.5马赫在今天看来不算太快,但在当时那个连喷气式战机都没有的年代,将V2称为高超音速武器一点也不夸张,拦截难度可想而知。至于V2的威力,直接说弹头重量怕大家没有概念,我们就举个V2导弹的攻击实例——1944年12月16日下午,一枚V2导弹命中了比利时安特卫普的国王剧院,现场1100人中有567人直接遇难,地面被炸出一个深达7米的大坑,整个剧院彻底消失了!
早期的V2采取发射井发射,后由于德军制空权的丧失,发射井不断遭到盟军战机轰炸,遂改为机动式部署。这一改变使盟军大伤脑筋,机动部署的V2使得盟军轰炸机很难确定其位置,V2 一旦成功发射,凭借其极快的速度,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达英伦三岛上空,而当时的高炮几乎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拦截,试想一枚携带一吨高爆炸药的导弹呼啸而来,盟军的心理压力该是有多大。
V2 导弹虽然具有飞行速度快、威力大等优点,但也并非没有缺陷。在导弹发射前必须进行 弹道、飞行航路、速度等的计算,而在计算机还没有问世的那个年代,依靠人工去计算这些数值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导弹的精度取决于切断燃料供应的时间,时间相差几秒钟就可能造成几千米的误差,二战时期依靠人工手算,产生的误差是可以想象的,这也就造成了V2的命中精度并不理想。二战后期德国在10个月的时间里,向英国发射了超过一万枚V2导弹,其中命中英国本土的超过1000枚,却只造成了英国2700多人死亡,平均每发导弹只能炸死两个人,这效率属实有点低了。
虽然V2有着种种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V2引领了战后弹道导弹的发展,从前苏联的“飞毛腿”系列,美国的“潘兴”系列都能够看到它的影子,可谓影响深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科技创新点亮生活头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科技创新点亮生活头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